Sp. Pl. 1: 566. 1798.
一年生纤细披散草本,高20-50cm。茎稍扁至圆柱形或幼茎有时为4棱柱形,常自基部分枝,被疏至密微柔毛至无毛。叶对生,偶有轮生,无柄或近无柄;托叶与叶柄基部贴生,三角形,长0.5-1.5mm,无毛,先端急尖至芒尖,或具1-3条长0.2-1mm的刚毛;叶片干时膜质,条形、狭椭圆形或狭倒披针形,长1-4cm,宽1-4mm,基部渐狭,边缘常背卷,先端急尖,下面无毛,有时粗糙,上面无毛,或近边缘被微糙毛,侧脉不明显。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,无毛;苞片无或托叶状,长约1mm;花梗长0.2-1cm;被丝托近坛状或近球形,长1-1.2mm,外面无毛;萼檐具4裂片,裂片狭三角形,长1-2mm,具缘毛;花冠白色,筒状,外面无毛,花冠筒长1.5-2.5mm,内面无毛,裂片4,卵状长圆形,长约1.2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顶端,与花冠裂片互生,花药长圆形,长约0.8mm,伸出;子房近球形,无毛,花柱长2-3mm,伸出,柱头2裂,裂片长约1.2mm。蒴果扁球形,直径2-3mm,果皮膜质,无毛,先端的喙圆形,长约0.5mm,成熟时自顶部室背开裂;花梗随果实成熟而迅速明显伸长。种子约20粒,深褐色,具棱角,具深的小孔穴。花期:4-7月。果期:6-10月。
产地:西涌(张寿洲等 0985)、南澳、大鹏、笔架山、梧桐山、仙湖植物园(深圳考察队 1794)、梅林、塘朗山(张寿洲等 0910)。多生于水田、田埂和湿润旷地,海拔50-500m。
分布: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和云南。日本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孟加拉国、斯里兰卡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。
用途:全草入药,内服治肿瘤、蛇咬伤和小儿疳积;外用主治泡疮、刀伤和跌打等症。